(相关资料图)
李英锋
售价3000元左右的某品牌面霜,用完后空瓶能卖300元左右。近年来,在一些二手交易平台,买卖高档护肤品空瓶的现象每天都在发生。当被询问购买空瓶有何用途,大部分买家会回答说“收藏”或“摆在家好看”。然而据调查,所谓“收藏”等可能是假,真实目的或是造假。(6月27日《工人日报》)
在消费者眼里是一个化妆品空瓶,在制假者眼里却成了制造“高档化妆品”的现成工具,成了财富的“聚宝瓶”,成了一门生意。化妆品空瓶,尤其是高档化妆品空瓶以不正常的目的、不正常的方式、不正常的价格高频率出现在二手交易市场,甚至支撑起了畸形的回收再利用灰黑产业链条,踩踏了诚信底线和法律底线,扰乱了市场秩序,妨碍了公平竞争,侵犯了消费者权益。
制假者的手段其实并不高明——回收化妆品空瓶或者包装盒、说明书等附属物品后,将稀释的正品化妆品或其他低价甚至劣质、三无化妆品灌装到空瓶中再次封装,生产假冒化妆品。这两年,一些地方已经查处了多起利用化妆品空瓶制假售假的案件。比如,2021年7月,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检察院公诉了3名制假贩假者,被告就是采用稀释正品化妆品再灌装的方式大量生产假冒化妆品,仅2018年至2020年间,非法所得就超过3100万元。
这种造假方式看似让消费者得了“价格实惠”,实则欺骗了消费者,让消费者掉进了坑中,割了消费者的韭菜。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利用化妆品空瓶生产的化妆品还可能给消费者带来健康隐患和风险。同时,空瓶造假会损害正品化妆品企业的权益和形象。
各方责任主体应当依法履行职责,给化妆品空瓶拧紧联合防伪的“责任瓶盖”。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以及消协、正品化妆品企业、电商平台等应加强协作,建立联合打假机制,有的放矢地采取打假措施,通过质量抽检、专家甄别等方式揭开空瓶再造化妆品的面纱,顺藤摸瓜,打掉造假产业链条,并发布消费警示,积极开展消费教育活动,帮助消费者提升对假劣化妆品的鉴别能力。
一个化妆品空瓶能在二手交易平台卖到300元左右的高价,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可疑的问题线索,相关部门应密切关注化妆品空瓶回收交易信息,并以这些信息作为打击化妆品空瓶造假的重要突破口。二手交易平台则应通过“大数据+人工”手段,筛查、过滤和拦阻有可能与化妆品空瓶造假有关的回收交易行为,并将有关问题嫌疑线索报告给监管部门。
化妆品空瓶的灰色交易活跃,还指向了正规回收体系的漏洞和不足。正品化妆品企业有必要建立健全空瓶回收机制,通过适当的激励,引导消费者把用过的化妆品空瓶交回正规回收体系。化妆品行业协会可组织多家化妆品企业共建共享空瓶回收体系和资源,压缩回收成本,提升回收效率。化妆品企业还可探索对化妆品的瓶装包装技术进行创新,提高他人利用空瓶再封装的技术门槛。
当然,消费者也应增强对化妆品空瓶造假的警惕意识,尽量从正规的线上线下渠道购买化妆品,不能一味贪图便宜,不能自欺欺人,如发现某些渠道的“品牌化妆品”价格明显偏低,且商家给出或明或暗的涉假信息,消费者可向监管部门举报。
任何一种市场行为都不可能秘密运行,利用化妆品空瓶造假,看似隐蔽,实则暴露出很多问题点。只要相关各方提升重视程度,凝聚共识,瞄准问题形成治理合力,强化治理责任,就能有效遏制利用化妆品空瓶造假的行为,就能让“旧瓶装假品”的化妆品的市场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责任编辑:李盼(EN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