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老舍的半辈子,可以还原也可以想象

小剧场戏剧还有另外一个更具内涵的名字,叫实验戏剧,其艺术特征是形式及内容上的实验性、先锋性和探索性。黄盈导演的小剧场话剧《我这半辈子》,就是一部探索和实验的戏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这半辈子》表现的是老舍先生的前半生,取材于老舍先生几部自传性的作品,在此基础上编剧又予以合理性的补充和创作。《我这半辈子》的剧本扎实细密,情节合乎情理,饶有意味。不仅有老舍先生在英国的生活,还解释了他为何毅然舍弃在北京的优渥生活,远渡重洋去伦敦教书。

导演黄盈是一位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的专业导演,从演出前的导赏可以看出,他在制作这部作品时,前期准备工作是很充分的,明确了该剧的最高任务、现实意义和形象的种子。其中,“平民尊严和家国情怀”贯穿了全剧始终。剧中重亲、重义、重感情的老北京人,很容易打动观众。那些纠结于面子与贫困矛盾的旗人,日常生活的细节令观众为之唏嘘落泪。

“京味儿”,是这部戏的最高任务,也是黄盈导演一直坚持的创作方向,其实质是要表现老北京的精神。关于老北京的精神,民国时期著名评论家李长之曾经做过一个总结,他说:“北平人和易、简约、大度,人与人可以相安,然而并不深挚,并非没有力量,不过力量是潜藏着的。北平人喜欢诙谐,继之以淳朴而无邪的笑声,当起真来,又那样肯牺牲,那样勇猛,那样切实。这是老北京的文化,是中国的文化!是一种优游不迫的文化。”这段话其实是对老舍先生的总结,也可以视作对这部作品的评价。

老北京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我这半辈子》中,老舍先生同样也遇到了当下青年关心的“努力还是躺平”的问题。戏剧需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戏剧不关心青年,那么以青年为主体的观众怎么会关心戏剧呢?老舍先生面临的人生转捩点,也是研究者的困惑点,究竟是什么刺激了他一定要去英国教书?这一空白,编剧和导演处理得合情合理,当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之时,剧中的老舍决定“躺平”的过程中,突然有一天他顿悟了。顿悟的契机是老舍觉得辜负了他最亲的福海表哥,进而感觉对不起含辛茹苦抚养自己成人的母亲,还有他的恩人、舍弃家业帮助穷人的宗月大师。某一天老舍做了一个梦,在梦中受到了亡父的责备:“我希望下一次看到你时,你的脸上不要有羞愧的表情。”于是,从梦中惊醒的老舍选择了另一条新的奋斗道路——这条路使他进入了中国最著名作家的前列。

老舍先生的顿悟是被“京味儿”中的人情所化。为了配合这种内在的戏剧张力,舞美设计了一个抽象的四合院屋顶视觉的舞台;表演叙述上,采用的是拼贴的现代方法;演员也遵循着经济的原则,一人分饰多个角色。这些都是小剧场的形式创新。尤其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演出中使用了老舍先生的原声录音,这段讲话是关于新文学的。这表明,《我这半辈子》的主创团队在创新和还原上都是认真负责的。

尽管观演的感觉很好,节奏流畅,幽默欢快,但是在整体表演风格上还是有不统一的地方。风格是由剧本提供的,最终由导演完成,并呈现在舞台整体上。从所选老舍先生的作品来看,应该是庄重和伤悼的,是含着泪的笑,或者是苦涩的幽默。这是老舍全部作品的基调,其中饱含着对北京人深挚的爱。老舍爱他的亲戚和朋友,尽管旗人已处于天鹅哀歌之境。这是人与时代的矛盾,像《樱桃园》那样,而不该是喜气洋洋地演自己。

剧中小马的原型是老舍的好友许地山。老舍曾在《敬悼许地山先生》一文中很动感情地写道:“你给我打电报,叫我去接周校长,知道我不认识她,教她穿了黑色旗袍,电文是:某日某时到站接黑衫女。当我和妻接到黑衫女的时候,我们都笑得闭不上口啊。……昔日的趣事都变成今日的泪源。你怎可以死呢!不能再往下写了……”

还有关于自己的初恋,老舍的《微神》中有这样的文字:“她在临窗的一个木凳上坐着,海棠花影在她半张脸上微动。我们都才十七岁,我毕业后便作了小学的校长,她给了我一封贺信,信笺的末尾——印着一枝梅花,她注了一行:不要回信。可是我好像心中燃着一束火把,无所不尽其极的整顿学校。我拿办好了学校作给她的回信!后来,有人追求她,她还想念着我,可是肉体往往比爱少些忍耐力。她说:我把爱藏在心中,拿肉体挣来的茶饭营养着它。我深恐肉体死了,爱便不存在了。”这里写的是老舍的初恋,家败了,她便堕落于风尘。也许她才是老舍先生辞职去国的真正原因?但在风格上和怀念许地山一样的伤悼。

老舍先生是老北京人的代表,他身上有没落贵族的风度与尊严,笔下有诙谐幽默的言辞和人物,将他们搬上舞台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这半辈子》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赵桂金(EK003)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