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记者 孔天骄
4月11日,是第27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指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帕金森病患病率为1.7%,随年龄增长,患病率进一步增加,80岁以上超过4%。到2030年,我国帕金森病患者数将达500万,几乎占到全球患者数的一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帕金森病患者,除了药物治疗以及接受开颅或者微创手术治疗之外,如今,有些患者也可以选择接受无创治疗,便可回归正常生活。”第五届人民名医·卓越建树、上海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中心主任孙伯民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从毁损术、到脑起搏器、再到磁波刀,帕金森病治疗进入“无创时代”。
患者手术时全程保持清醒,可与医生交流,受访者供图
40年来,药物和手术成为帕金森病的主要治疗手段
“当我从磁共振治疗室里出来时,手就已经不抖了,能拿杯子喝水、能拿筷子吃饭,恢复到以前正常的工作、生活与社交。”来自上海市的刘霖(化名)患帕金森病三年,除了严重手抖,其他症状在药物控制下都不是很严重。他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因为工作关系,我需要经常签字,但手抖症状严重到拿笔就会掉下来的程度,喝水拿不起杯子。于是进行磁波刀无创治疗。”
帕金森传统的治疗手段主要集中在药物和手术两种。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退行性疾病,最常见的三大症状是“抖”,手抖;“僵”,肌肉僵硬;“慢”,动作迟缓。孙伯民强调,除了常见的症状外,还需关注一些非运动症状,如便秘、出汗、嗅觉减退、怕热等。
帕金森病在药物治疗上主要包括复方左旋多巴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COMT抑制剂、抗胆碱能药物以及金刚烷胺六大类。“然而这些药物在早期(最初使用的三四年),能很好地控制患者症状。但四五年后,由于药物的脱靶效应,药效会开始下降。”孙伯民提醒。
当药物无法控制症状时,就要考虑别的方式干预。孙伯民解释,“在几十年前,会做一种射频毁损手术,是通过射频热凝方法把脑内异常兴奋的神经核团摧毁,消除症状。但如果毁损范围过大或毁损定位不准确,容易造成治疗效果不好或并发症,毁损灶过小或不彻底,症状又很快复发,这种手术治疗在很多三甲医院已经淘汰了。”
可喜的是,上世纪90年代,全世界范围内逐渐开始使用微创的方法:脑起搏器,脑深层刺激手术(DBS),“相较于传统毁损手术,它不是永久性破坏,可因人而异的进行调节,安全性要大很多。然而DBS手术适用于帕金森病晚期且无痴呆症的患者,对于一些年龄过高且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而言,不能很好地使用。”
告别震颤症状,脑部治疗进入“无创时代”
两年前,我国帕金森治疗进入无创时代。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脑部治疗系统(脑部“磁波刀”),于2021年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临床治疗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以及以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磁波刀治疗不开刀,不需要用麻药,是无创治疗,它结合磁共振的实时成像、实时测温,脑部‘磁波刀’通过聚焦超声,可以发射1000多束超声波,精准聚焦消融脑部治疗靶点。它的安全性提高,大多数病人治疗当天就可以回家,相当于门诊治疗。”孙伯民介绍。
孙伯民教授团队在治疗过程中不断修正、调整,保证精准安全。受访者供图
刘霖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我服用的药物其他症状控制非常好,就控制不我的手抖。”刘霖就进行磁波刀治疗。孙伯民分析,这位患者只有一侧症状,基本上就彻底解决问题。与脑起搏器相比,磁波刀只能一次一次的做,不能两边同时做,如果是双侧症状,就需要分开两次治疗,两次治疗间隔要6个月以上。手术以后,患者震颤会控制得非常好,但其他症状仍需服用药物进行控制。
然而,孙伯民提醒,对于80岁以上以及有基础疾病不适合麻醉,不适合脑起搏器的患者,一些症状很严重,但需要手术干预却不敢做手术的患者,磁波刀就比较适合。
已有药物、脑起搏器、聚焦超声可以维持患者的正常的运动机能,患者身体机能能够继续保持较好的状态。“但是,无论是传统毁损术,还是脑起搏器及最新的聚焦超声,都只能从症状层面上控制症状、缓解症状、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延缓疾病的发展,不能根治疾病。”孙伯民表示,未来,我们寄希望于干细胞、基因治疗等技术,目前这些治疗有些只是停留在动物实验层面,但将来在这方面可能会有很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