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去世不到3个月,托孤八大臣之首肃顺,就被推上砍头台。他宁死不跪,被打断膝盖,还恶狠狠叫嚣:“都怪慈禧和那个男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菜市口中心人山人海,45岁的肃顺眼中闪过泪花,他想不明白,自己怎么这么快就死在了慈禧手里!

时间倒退回几天前,当时的肃顺,春风得意,护送着咸丰棺材回京,心里盘算着如何成为大清王朝的第二个多尔衮。

然而,短短几天,一切全变了。

他完全没有预料到,慈禧居然和那个男人勾搭到了一起!

到底是什么时候勾搭上的呢?

肃顺努力地回想着这一切。

01

肃顺是咸丰最信任的大臣。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京师,咸丰“北狩”逃命,带着他最信任的大臣肃顺,最宠爱的女人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慈禧),来到了热河承德避暑山庄。

在避暑山庄,咸丰的小日子过得格外滋润。

北京城一批又一批的戏班子,随诏而来,每三天就为他唱一出“烟波致爽”。

而咸丰皇帝,也沉浸在戏剧的快乐中,压根不管英法联军的到来。

和英法联军谈判这么危险的事,自然要交给恭亲王奕訢这批人了。

后来,英法联军退兵,咸丰动了要回京的心思。

但此时,咸丰的身体已经一日不如一日。

肃顺也忍不住动了歪心思,他开始极力劝说咸丰不要回京,又拦下恭亲王奕訢上奏的折子,开始提拔自己的亲信。

对于这一切,慈禧看在眼中,却一点都插不上手。

此前,她曾劝说咸丰皇帝不要离开北京城,触发了帝王之怒,如今咸丰还没有消气,她实在不敢再多做些什么。

而随着咸丰皇帝的病情越来越重,肃顺开始劝说他效仿汉武帝,立子杀母。

从后世的发展来看,肃顺的建议没有问题,因为咸丰皇帝唯一活下来的儿子,名叫载淳,母亲恰巧是后来的慈禧太后。

这一年,慈禧还只有26岁,儿子年仅6岁。

她非常有能力,能识文断字,自从被册封为妃,她就一直帮着咸丰批阅奏折,偶尔还能讨论政务,发表意见。

若是咸丰去世,载淳登基,子少母壮,慈禧必然成为大清的隐患。

肃顺的出发点没错,但可惜的是,他失败了。

02

咸丰到底还是舍不得。

不过,肃顺的这波劝说也不亏,他让咸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安排后事时进行了平衡。

1861年七月十六日,咸丰做了几项安排:

一、册立载淳为太子。

二、命肃顺、载垣、端华、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载淳,即顾命八大臣。

三、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太子载淳“同道堂”印章(太子年幼,印章由懿贵妃掌管)。两枚印章作为颁布诏书的符信,“御赏”为印起,“同道堂”为印讫。

七月十七日,咸丰就去世了。

乍一看,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好像占据了上风,两宫太后慈安、慈禧只有个盖章的权力。

但事情根本不是这样。

顾命八大臣的拟旨要想通过,进入执行阶段,必须先盖“御赏”,再盖“同道堂”。两宫太后,只要有一人不同意,顾命八大臣的决议就没办法生效。

而如果两宫太后有了旨意,只要自己盖上章就可以下发执行,不需要经过八大臣的同意。

从实权上来说,两宫太后比八大臣要高。

肃顺也看出来了这一点,所以,他也想了一个办法。

在给两宫太后拟定封号时,他故意抬高钮祜禄氏,贬低叶赫那拉氏,想要挑起两宫太后的矛盾。

只要她们有了矛盾,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可是,慈禧根本不是个好糊弄的人。

在封号上被贬低的事情,她根本没有去找慈安算账,反而借此和慈安分析利弊:只有我们紧紧抱团,才不至于让这帮老臣架空皇权!我们一定要守住先皇留下的江山。

如此一来,慈安太后彻底站在了她的阵营。

八月一日,恭亲王奕从京城赶来了热河,叩谒咸丰的梓宫。

这时候,肃顺见到的奕,不喜不悲,和往常差不多,没有任何异常。

八月十一日,肃顺等八大臣提出没有太后垂帘听政的祖制,要两宫太后不得干涉政务。

这一次,八大臣和慈禧、慈安爆发了激烈的正面冲突。

据说,当时的肃顺已经完全没有为人臣子的礼仪,八大臣肆意咆哮,把刚登基的小皇帝吓得都尿裤子了。

《越缦堂国事日记》:“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涕泣,遗溺后衣。”

最后,事情不了了之。

肃顺想,这事情也可以先拖一拖,等到回京再处置。

03

九月二十三日,咸丰的梓宫从避暑山庄启程回京。

慈安、慈禧和小皇帝只陪了咸丰一天,就随便找了个借口,抄小道先回京了。

肃顺心中虽然有疑虑,但也没有思考太多。

毕竟是小孩子和妇道人家,梓宫又必须走大道,时间长还下着雨,受不了这一路上的奔波也是正常。

十月二日的晚上,肃顺伸着脑袋往前望,走了这么多天,终于要到京城了。

他必须赶紧召集另外几位大臣,好好谋划一番,定不能让朝堂被一个女人把控了。

可还没等他踏进宫门,醇郡王奕譞就在密云把他抓了。

肃顺咆哮般地抵抗:“我是先帝亲封的顾命大臣,谁敢动我!”

可奕譞一声令下,刀架在肃顺脖子上,他再也不敢动弹。

在宗人府里,肃顺见到了比他先进来的两位顾命大臣载垣、端华。

《清史稿·肃顺传》“肃顺方护文宗梓宫在途,命睿亲王仁寿、醇郡王奕譞往逮,遇诸密云,夜就行馆捕之。咆哮不服,械系。下宗人府狱,见载垣、端华已先在。”

这时候肃顺才得知,早在几天之前,慈安、慈禧就开始了正式垂帘听政。

并且,这两个女人还把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焚掠、咸丰皇帝出巡的责任全部推到了八大臣的身上。

原先风光无限的八个人,下狱的下狱,罢官的罢官。

进了宗人府的肃顺,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结局,慈禧绝对不可能放过他。

与其跪地求饶,失了脸面,不如慷慨赴死,他可是济尔哈朗的后人。

只是,肃顺不甘心!他不甘心就这样输给了慈禧!

如果他能够多关注恭亲王奕,派人多盯着他,也不会连和他们斗上一斗的机会都没有;

如果在咸丰皇帝死后,他能够及时掌控京师卫戍的军权,不让它白白落到奕譞的手里,一切就有可能重来。

只是那个时候的他,被突如其来的权力冲昏了头脑,认为咸丰的兄弟们会袖手旁观。

没成想,慈禧以她的个人魅力,联合了恭亲王奕,得到了咸丰兄弟们的势力。

这八位大臣,死得死,革职的革职,只有肃顺最惨,连个全尸都没留住。

刽子手手起刀落,45岁的肃顺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最终,他非但没有当成“多尔衮”,还死在了“孝庄”手里。

不得不说,26岁的慈禧,够心狠,又够谋略。这场和八大臣的战争,她赢得很漂亮。

回顾整件事情,我们不难看出,慈禧成功的秘诀:

第一,联合慈安,一致对外。

一山不容二虎,一宫不容两后。

自古以来,两后争权的事情屡见不鲜。

肃顺也曾经想要利用这一点,瓦解印章给八大臣带来的限制。

但是,慈禧很聪明。

她清楚得知道,谁才是自己最要紧的对手。

身为小皇帝的亲生母亲,她表现出了对正宫娘娘慈安的格外尊重。

她更加懂得,自己和慈安最根本的利益,都是来自小皇帝。

以此为突破口,她和慈安将会是最稳固的联盟关系。

相比之下,八大臣的联盟并没有那么紧密。

他们对两宫太后的反对程度,也各不相同。

这一点,从他们的结局就可以看出来。

肃顺是被当众斩首,载垣、端华则是被赐死,都保留了全尸,匡源、焦佑瀛、杜翰、景寿被革职。而景寿被削职后还保留了爵位,后来更是当了蒙古都统、御前大臣。

第二,拉拢奕訢,出其不意。

咸丰也好,八大臣也好,他们都忽略了朝中的第三股势力——帝胤势力,即咸丰的兄弟们。

咸丰死的时候,恭亲王奕訢30岁、醇郡王奕譞20岁,年纪正当时。

咸丰在逃往热河时,听了肃顺的建议,把他们扔在北京收拾烂摊子、干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可是到了临终前,咸丰的顾命大臣成员中,丝毫没有他们的身影。

咸丰的安排让这帮王爷寒心,肃顺的耳旁风更是早就给自己树敌了。

可肃顺总以为,奕訢和奕譞成不了什么气候,也轻视了慈禧。

恰恰,慈禧懂得出其不意,就是要在你忽略的时候,让你措手不及。

奕訢前往热河叩谒咸丰的梓宫时,慈禧就和奕訢来了一个密谈。

拿下了奕訢,就等于拿下了奕譞。

于是,在八大臣看不到的地方,奕譞悄无声息开始了军事变动。

最后,在送咸丰梓宫回京的路上,慈禧提前抄小道回宫,做好了一切部署,杀八大臣一个措手不及。

第三,釜底抽薪,捏住了兵权。

八大臣有权,但手中无兵。慈禧手握印章,实质上也没有兵权。

如果这两方斗起来,的确是可以一争高下的。

但是,这种没有胜算的事情,慈禧不想做。

所以,她釜底抽薪和手中有兵权的奕訢、奕譞结合了,慈禧就有了军权。

可八大臣这边呢?

他们根本没有算计到军权上。

回京之前,郑亲王端华还以自己的兼职太多、忙不过来为理由,直接辞掉了步军统领的位置,硬生生把完完整整的京师卫戍的军权送给了奕譞。

而这,也几乎成为了八大臣倒台的关键点。

就凭这三点,慈禧就该绊倒八大臣。

当然,也有野史称,慈禧之所以能够说服恭亲王奕訢,是因为两人做了亲密交易,以情动人。

不过,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并不是特别靠谱,因为在后来慈禧继续稳固权势的过程中,她对奕訢更是翻脸无情。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慈禧是个非常擅长搞事业、搞权力的女人,她对爱情不看重,男人、女人、儿子,或许都只是她的垫脚石。

只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一步步爬到顶端的慈禧太后,也给我们的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

责任编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