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已解密的O&B军事数据库中调取中的脱敏资料

资料密级:绝密

存档日期:2018年7月7日


【资料图】

解封日期:2068年3月7日

状态:已解密

作者警告:本期内容可能涉及大量未经可行性认证的数据及概念,在载具的性能诸元上可能存在较大程度的不真实性,本文以略去或模糊化部分争议数据的方式以最大程度适应读者的需求。由于本期内容的特殊性,请执着于装备可行性的读者酌情阅读,如出现不适,本文及本文作者概不负责。

摘录内容:

一八计划是一项考虑到未来军事发展的多元化,信息化趋势以及未来可能爆发的世界大战的紧迫威胁而推出的一项旨在以全新的设计理念取代全军的机械化装备的一项大规模军事设计发展计划,本计划预计以提升部队合成化,信息化和模块化的方向,强化从野战到巷战甚至是两栖作战角度的陆军,海军陆战队,空降兵战斗力,提供高通用性,高可靠性,高战斗力的机械化装备及其配属的后勤保障装备。

一八计划第一期的产品包括通用装甲履带战斗载具和通用装甲轮式战斗载具,分别为重型合成旅和中型/快速反应合成旅提供步兵战车及其车族化衍生的各型装备。

一八计划第二期的产品包括通用两栖战斗载具和通用空降兵载具(BTR-DSh系列为其授权生产型号)。

一八计划第三期的产品包括轻型4x4突击车,通用卡车底盘以及35-55吨级通用坦克。

35-55吨级通用坦克计划作为第四代主战坦克的一种解决方案,发挥其通用性,统一全军的坦克类武器装备。

摘录内容结束;

O&B的设计团队亦有参与一八计划的部分技术设计。从解密文档中显示,俄罗斯国防部也参与了一八计划内的部分工程,占比不是很大,且大多为具有O&B相关背景的技术人员和官僚。并未有文档表明一八计划与在2022年爆发的俄罗斯-乌克兰战争有相关联系。 

35-55吨级通用坦克,北约简称GPT,有时候也简称为通用坦克。其设计特色为高度模块化的车体配置,包括装甲防护系统,动力系统,武器系统的全部模块化。根据不同的需求,可以在营地环境通过吊装设备进行更换不同的装甲包,不同的动力包,不同的行走机构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战斗。唯有更换整套武器系统时,需要在有对应硬件设施的帮助下才能进行。

通用坦克的最大特色在于其模块化的装甲,其车体基甲部分仅保证最基本的防护和结构强度,其余的防护调整全部以模块化/外挂/附加装甲的形式进行。在不同的防护水准下,坦克的重量约在32-57吨之间,最常见的配置一般在35到55吨,因而得名35-55吨级通用坦克。

模块化的装甲对行走机构的设计是一个重大挑战,因此通用坦克在行走机构的设置上也实现了一定的模块化。通过独立更换每一对负重轮的悬挂和缓冲系统,以实现底盘载荷的平衡。

同时,轻型动力包也被应用于轻装甲型号以减轻全车重量。

可以安装模块化装甲的位置分为车体正面,车体内部,车体侧面和炮塔防护四部分,车体防御思路为首上迎弹。内置部分的装甲以复合装甲模块或空心装甲为主;面对开放空间的模块化装甲,内部除复合装甲模块或空心装甲外,还可能包含爆炸或非爆炸式反应装甲。除此之外,模块化装甲的外部还可以附加爆炸式或非爆炸式反应装甲以增强防护。

在武器系统上,最基本的通用坦克使用双人炮塔,主要武备为一门125mm滑膛炮,使用转盘式自动装弹机,最低俯角为8.3度。车长周视镜上附加有12.7mm遥控机枪。车体及炮塔上有周视摄像头以增强态势感知能力。

模块化武器系统中还包括“台钳”武器系统和另一款无人坦克炮塔,这些将在后续的专栏中进行介绍。

车体三维尺寸:

长(车体轻型/车体中型/车体重型/车体超重型):7.3m/7.5m/8m/8.2m

宽(轻型/中型/重型):3.5m/3.6m/3.7m

高(炮塔顶部/最高):2.6m/3.1m

由于装甲包的种类繁多,是否选择外挂反应装甲亦增加了排列组合的可能数量。因此在此仅介绍五种标准配置以作为参考。

装甲包用颜色表示防护强度:

蓝色为弱,以空心装甲为主,可能有一层复合装甲基底,

绿色为中,以复合装甲和空心装甲或反应装甲复合为主,

橙色为强,为填充满复合装甲或多次反应装甲,

红色为反应装甲。

第零类:完全无额外防护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算是一种配置,这只是对坦克基本结构的展示。

其全部基甲仅能抵挡12.7mm穿甲弹在500m内的射击。

在本配置下,坦克的吨位为31吨,这是本坦克能够达到的最轻重量。

第一类:轻型坦克防护

本防护等级主要为轻型坦克提供最基本的正面防护,可以满足坦克正面对30mm穿甲弹和破甲弹的防护,对于30mm脱壳穿甲弹的防护较差,不能保证全面防护。

在本配置下,坦克的吨位为33吨,使用约1000马力的动力包。

车体正面装甲和炮塔正面装甲均为复合装甲基底的空心装甲,侧面则是纯粹的空心装甲盒。

第二类:轻型坦克全面防护

全部覆盖一层爆炸式反应装甲的轻型坦克配置,侧面更换为中型装甲包,略微提升航向角防护。但也只是提高了对高威胁投射物的防护能力,指望它硬刚主战坦克还是不太可能。

在本配置下,坦克的吨位为37吨,同样使用1000马力的动力包。

装甲包的防护和第一类基本相同,炮塔正面和车体正面的复合装甲夹层比例提高,外加多了一层反应装甲,对30mm钢针有较好的防护性能,但是遇到再大口径的就有点吃力了。目前的水平下,该车的防护和现实中的15式轻型坦克持平。

第三类:主战坦克防护

全面更换炮塔装甲的型号,炮塔后部增加更多隔舱,大幅度提升航向角防护能力。车体正面更换物理厚度更大的外置装甲包,车体内部的装甲包也全部填充复合装甲。综合防护能力达到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主战坦克级别,在车体防护上超过了96A型主战坦克的水平。

在本配置下,坦克的吨位为45吨,使用1500马力的动力包。

炮塔和第一/二类防护最大的差别是使用了更大更厚的装甲包,填充满复合装甲/反应装甲后又不俗的防护能力。正面附加的反应装甲更是让炮塔防护更上一层楼。车顶和前型类似,安装有基本的反应装甲以获得对攻顶弹药的防护。

车体的正面和侧面都是大面积的复合装甲区块,能够满足车体前部和炮塔吊篮范围正面较大角度的防护水准。正面装甲包的物理厚度增加,从车体首上击穿变得十分困难,配合车体内部的装甲包,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对首下的保护。

第四类:先进主战坦克防护

在第三类的基础上追求更强的正面防护,在车体的首上和首下都布置了额外的反应装甲。炮塔正面的反应装甲也更换为最先进的型号。为了保证对全方位高威胁投射物的防护,炮塔两侧还安装了硬杀伤型主动防御装置。在和烟雾弹系统联动时,可以保证炮塔朝向正面225度,仰角最高30度,最低-5度的拦截能力。炮塔后部的隔舱加大,车长周视镜和遥控武器站也进行后移。

航向角防护堪称叹息之墙,已经达到甚至略超过了本位面最先进主战坦克的防护水平。

在本配置下,坦克的吨位为52吨,使用1500马力的动力包.

在车体防护上,和第三类防护的差别主要集中在正面的反应装甲和侧面的装甲包上。无论是正面还是侧面防护几乎都是无懈可击。但即使是如此级别的防护,从侧面直接入射的弹药还是相当有威胁性的。

第五类:先进主战坦克全面防护

在第四类的基础上追求极致的全面防护,车体前部的反应装甲被替换成物理厚度更高的装甲包,整合了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拥有惊人的物理厚度。车体侧面前部的反应装甲内嵌,以减少外部爆炸对外挂装甲的影响。炮塔防护通过内嵌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再加外置反应装甲的组合,实现了对正面投射物的极致防护。

是真正意义上的叹息之墙,防护能力已经超过125mm和120mm口径的主炮所能击穿的极限。基本做到了目前理解下甲弹对抗的极致。

唯一的不足是前部悬挂负荷过重,在平衡前后重量后仍旧必须更换特制悬挂以避免出现问题。

在本配置下,坦克的吨位为57吨,使用1500马力或1750马力的动力包。

车体侧面防护基本和第四类一致,不同的是正面防护的加强,想要击穿它只能考虑特殊角度的首下,和侧面几乎垂直入射。

全部静态展示

待续

下期内容:无人炮塔系列

后记:

模块化装甲的概念是在和群友聊天时偶然想到的,原因是既然坦克的防护需求和重量是不可兼得的,想要适应多种环境就要让坦克的吨位能随之调整。坦克如果只能一味的挂装甲,就只能越来越重,如果能让他做减法,那该多好。

面对这个问题,方法一则是使劲贴爆反,爆反贴的多,1000KE都给你拦下来。但重爆反,多层爆反会对基甲造成很大的压力,搞不好自己会先被炸烂,薄皮车能挂的属实有限。但假如把基甲和爆反作为一个模块化的整体呢?会不会有所改观。这就是模块化装甲的概念雏形。(实际上是不行的。在这个设计已经完成后,被其他群友提出了:基甲和结构强度是挂钩的,薄基甲必然带来低结构强度 的质疑,实际上这种模块化装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这么厚的装甲,受击时可能会发生结构断裂。)

现有的坦克设计是很难做到的,想要打破定则,必须先打破合理性。在爆反+基甲基础上完善的模块化装甲的概念应运而生,吨位则定为则从轻型坦克的35吨到完全披挂的主战坦克的55吨。炮塔设计参考了T90的六边形炮塔,结果正是因为这个设计,搞出来的车都一股浓浓的毛子味。为了车体前部驾驶员位置预留的正面装甲包,让基甲的形状变成了类似四号坦克的样子,在初版设计刚发出来的时候,被一群人说是二战坦克挂爆反。

设计理念和合理性存在的冲突,往往是无法解决的问题,要不然这种东西早就在现实被搞出来了,但也正是舍弃了部分合理性,才能换来更多的创意,这是做创意设计无法避开的冲突点。

至于第四代主战坦克究竟该是个什么样子,究竟是阿玛塔这种甲弹对抗怪物,还是KF51这种巡飞弹大块头,亦或是再一次抛弃重装甲变成大家都想不到的样子,这没人说得清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