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 张文攀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杨云杰
“研磨、分筛、混合、调配、起模……”日前,在宁夏灵武市兴唐苑景区的非遗展示中心,一位学生在数字化虚拟体验互动机上按提示依次点击屏幕,将药材碎成颗粒、磨成粉、揉成丸,体验制作中草药水丸,一旁围观的研学同伴也兴致盎然。“自从引入数字信息技术,游客可以自己动手制作非遗实物,还能借助虚拟场景、影像捕捉、触摸模拟等现代技术手段体验非遗制作过程,沉浸交互式感受非遗魅力。”宁夏灵武市文化馆馆长顾登华告诉记者。
非遗研学只是宁夏“非遗+旅游”深度融合的一个切面。近年来,宁夏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每年统筹全域旅游资金1000万元,补助市、县(区)在旅游景区建设非遗展览、体验、销售等设施,利用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推出了一批非遗特色鲜明的主题旅游线路,推动非遗与旅游、与现代生活充分联结,探索“非遗+旅游”深度融合的新路子。
【资料图】
非遗进景区,与游客“不期而遇”
游客与非遗“不期而遇”,在宁夏很多景区已是常态。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景区,伴着筏工嘹亮的民歌声,游客乘着羊皮筏子逐浪黄河。
羊皮筏子作为黄河沿岸渡人载物的工具,已有上千年历史。随着一座座跨河大桥的建成,羊皮筏子一度遇冷。后来,旅游业兴起,羊皮筏子成了热门游玩项目,其制作技艺传承人成了景区筏工。“筏工一年能挣五万多元,给景区做新筏子也能收入好几万元。羊皮筏子漂流体验火了,我们的日子也跟着火了。”羊皮筏子制作技艺传承人、沙坡头景区筏工周德南忙得不亦乐乎。
“这么完整的羊皮是咋扒下来的?”“皮囊充气为啥靠嘴吹?”“不到100斤的羊皮筏子载重能达1吨?”面对游客提出的这些问题,周德南耐心地解答。他告诉记者,游客体验羊皮筏子游黄河的同时,还对其制作技艺感兴趣,筏工经常化身讲解员,一路漂流一路科普。
非遗进乡村,绿水青山浸染文化味
非遗“邂逅”旅游,古老的传统技艺重新焕发生机,还给六盘山下的乡土气息添了浓浓的文化味。
初夏的六盘山区梯田层绿。在固原市隆德县陈靳乡新和村,非遗特色房车营地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游客三五成群,在高台马社火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体验画脸谱、穿戏服、踩高跷、耍社火。新和村党支部书记赵小龙告诉记者,原来的新和村可没这么热闹,“村村都搞旅游,转到哪哒(里)都是一样的山一样的景,千篇一律咋吸引人?”外出学习回来,赵小龙有了新认识:发展乡村旅游,关键得有特色。思来想去,高台马社火不就是新和村最大的卖点吗?
这几年,随着脱贫群众生活越来越好,六盘山区以高台马社火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活动逐渐活跃在乡间舞台,新和村开始恢复社火展演的老传统。起初吸引的大多是周边游客,随着展演规模变大、频次增多,外地的旅行房车开进了新和村。人气聚起来了,有村民开始经营农家乐,村里还扩建了可容纳300辆房车的停车场。“现在,我们通过打造非遗特色房车营地,将房车体验与高台马社火表演融为一体,餐饮民宿、休闲采摘、水上游乐等旅游体验都发展起来了,还带动了农特产品‘出山’。”赵小龙说。
非遗进街区,文创销售火起来
走进夜市、商圈、街区等现代生活空间,传统非遗不仅可感可触,更可亲可学。
中卫市沙坡头区黄河宿集的骆驼市集上,游客这头尝着蒿子面、品着八宝茶,那头看着皮影戏、听着“花儿”,既看非遗、吃非遗,也买非遗、玩非遗,格外热闹。“古瓷融入时尚元素和地方特色,制作出的小酒壶、小茶杯、小果盘等文创产品卖得相当火爆。”刚出摊的黄河古瓷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杨安说。他还手把手地教游客制作瓷器,带旅行团探险瓷窑遗址,打造互动主题篝火晚会等,大家长了见识,也体验到了乐趣。
银川市非遗展示中心,口弦、泥哇呜、贺兰砚、葫芦画、麻编挎包等70多类数百种蕴含黄河文化和宁夏特色的文创产品展现在游客面前,一旁负责包装结算的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创新外在形式、丰富文化内涵,研发的非遗旅游产品非常契合年轻人的审美情趣和消费心理,很受欢迎。”银川市非遗展示中心负责人李剑告诉记者,非遗还跟农特产品销售结合起来,六盘仙艾的包装融入剪纸元素后,线上线下销售都很火,目前正在征集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非遗文创作品。
近年来,宁夏聚焦非遗富集区域,衔接主题旅游线路,将非遗工坊、保护传承基地、非遗展示场馆、非遗街区等非遗传承群体有效串联,规划“贺兰神韵”“黄河记忆”“六盘古风”等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将非遗类实景演艺嵌入旅游线路、融入旅游景区,转化为游客观赏品鉴、互动体验、热衷打卡的旅游项目。银川市贺兰山漫葡小镇的“贺兰山盛典”、盐池县元宵节“游九曲闹花灯”、泾源县老龙潭“《柳毅传书》花儿歌舞剧”等“景”上添花,成为比较成功的案例。
“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仅创新旅游业态、丰富旅游供给,也为非遗守正创新、实现转化利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宁夏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和非遗处二级调研员万亚平说,下一步,宁夏将着重打造非遗旅游品牌活动,将非遗展陈、表演、体验、研学、美食、文创等嵌入旅游线路,融入旅游景区、传统村落和城市街区,让更多“一地一特,一区一品”的非遗旅游项目落地生根,开拓“非遗游宁夏”旅游新境界,让非遗越来越“活”、越来越火。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26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