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持续发力的北京人艺小剧场剧目,又将有新作登台。8月22日,小剧场新排剧目《等待多哥》首次面见媒体,导演方旭携演员孙骁潇、张瀚生、金汉、李金涛、赵泽栋等一众主创分享了这部世界名作的改编历程。

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在全世界享有盛誉。1998年北京人艺首次将这部作品搬上中国舞台,从此这部作品被越来越多地进行解读和演绎。此次,北京人艺将原作剧名中的“戈多”改为更具本土气息的“多哥”,观众与表演区相向而坐的“镜像”式体验,也成为该剧的一大亮点。

“这是一部荒诞派的作品,但是又与现实有着紧密的连接——疫情三年,我们对等待的感触更强烈了,人人都在等待,等待本身的不确定性,让人在过程中思考问题,在等待什么不重要,等待的过程才重要。”导演方旭表示,“作为一部荒诞派作品,全剧并不以叙事取胜,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完整的故事线,更没有前后对仗的逻辑,如何让演员在这样的作品中实现具体又抽象的表演,才是此次排演的重点。”

于是,导演方旭带领孙骁潇、张瀚生、金汉、李金涛、赵泽栋组成的青年演员团队,花了大量时间进行文本梳理,“作品并没有改动原作精神,而是让语言更生活。”在此基础上,排练过程中要求演员将看似毫无逻辑的对话说得言之有物,在表演中去真实地感受和交流。“比如剧中台词,其实不是在对话,而是自说自话,这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只不过在戏中被放大了。有的戏是直接反映生活,有的就像模糊的镜子,在模糊的影子中投射出生活。”方旭说道。

此次演出最大的亮点是观众坐在一面观众席,演员则在对面的观众席里表演。这样的设计不仅巧妙利用了人艺小剧场可以自由移动座椅的设施条件,更是为了拉近与观众间的距离,让观众在剧场有一种与演员身处同一空间的代入感,同时还可以强化剧中人物的孤独感。“两个等待者就是观众。这个戏的体验感和其他的戏都不一样,之前聊起《等待戈多》,常听观众说看不懂,或代入感很差,之前冯远征院长也表示,希望恢复小剧场的实验先锋性,为此我们营造了这种镜像感,通过这种形式让观众感受到自己和等待者一样,而灯光也会勾连观众席和表演区的镜像关系,带给观众类似于浸没戏剧的体验。”

剧中两位主演孙骁潇和张瀚生表示,这个剧本一直被认为很难解读,“在学校就觉得是文学戏,这次反复研读剧本感觉有些内容从底下浮上来了。这个戏不同于以往的是,就像一个瓶子,得把自己的内容往里装,表演更是需要真实的判断和情感。”

导演方旭也表示,“剧中人物没有明确的特征和属性,又都有隐喻和象征,演员容易没有抓手,既具象又抽像,正如冯远征院长所说:戏是荒诞的,但表演是现实主义的,因此演员要把观众代入等待的情境中。”

该剧将于9月8日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人艺小剧场上演。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晓溪

责任编辑:常林(EK008)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