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0日,是春运开始的第一天。
(相关资料图)
一位年轻的妈妈弓着背,摇摇晃晃、步履蹒跚地走进南昌火车站。
车站的人还不算太多,她一路走过,一路引来观望。
因为她分外出奇的模样,很容易吸引别人的注意。
背上,背着远远超过自己身高的、体积硕大的行囊;
左手,拎着一只鼓鼓的破烂的背包;
右手,紧紧地托着一个棉衣包裹的婴儿。
她累不累?
每一个看见她走过的人,都肉眼可见她的累。
只是,独自携女回家,她不得不这么累。
刚进入温暖的室内,被冷冽寒风吹过的脸蛋马上通红。
同情,感叹,无奈……
在她路过的人群里,那一瞬间,滋生出太多的情绪。
她就那样闯进车站,闯进许多人的眼,也闯进一位在春运人潮中驻足的记者。
那一天,她一闪而过;“咔嚓”一声,镜头扫过。
她,成了自己都不知道的“草根名人”。
(巴木玉布木走红的照片)
2011年,这张被命名为《孩子,妈妈带你回家》的照片,荣获中国新闻摄影日常生活类金奖、第21届中国新闻奖。
照片中的她,被人称为“春运母亲”。
那一年,她,感动了中国。
她的名字,叫巴木玉布木。
怀里抱着的,是她的二女儿。
一张照片,感动无数背井离乡的家庭,更震撼无数人。
肩上背着的是生活,怀里抱着的是未来。
当妈之后,就看不得这类图了,会忍不住掉眼泪。
一张震撼人心,却又让人深思的照片……
如今,距离照片拍摄的时间,已经过去12年。
归家的渴望,奔波的辛苦,全都浓缩在这张照片里。
画面已经定格,永远不变的,是对生活的抗争。
她过得怎么样?我们一起去看看。
照片爆火之后,许多人想知道这位年轻妈妈背后的故事。
但是,没有人认识她,更没有人知道她是谁,来自哪里。
人海茫茫,她消失不见。
拍摄照片的记者周科,更是后悔当时没有留下她的联系方式,这成了他心中的遗憾。
每到基层采访时,他都会拿出照片四处打听;
还委托媒体机构的同事,也帮忙打听。
这一找,就是11年。
浙江、安徽、四川,凉山州越西县,再找扶贫干部一点点打听……
终于锁定目标,2021年春节前夕,“春运母亲”巴木玉布木出现了。
当再次见到她,周科紧张得像个孩子一样。
他拿出照片给她看:
还记得这个时候吗?
巴木玉布木仔细地看了一看,说:
记得,这是我在南昌打工的时候。
当听到周科说,找了她11年时,她满脸惊讶。
对于自己曾经爆红网络,她一无所知。
(巴木玉布木)
1989年,巴木玉布木出生在四川的大凉山。
这是一个以贫穷出名的地方。
因为生活的贫瘠,巴木玉布木很小的时候就挑起生活的重担。
她的童年,不是背着弟弟妹妹放牛,就是照顾弟弟妹妹。
家门口有一条通往大山外的泥巴路,但是,巴木玉布木从未走出去过。
她没有上过一天学,没有读过一天书,也没有胆子一个人出远门。
对于温饱都成问题的家庭,读书就是奢望。
何况,从她所住的山腰走到山脚下的学校,需要走2个小时。
那时候,她只有一个简单的梦想。
不是读书,也不是吃饱,而是能住上不漏风、不漏雨的房子。
后来,巴木玉布木嫁到了山脚下。
变的是山的高度和路的远近,不变的是土坯房和穷苦日子。
每每站在家门口,一眼望去:
一道道山梁、一级级梯田清晰可见,山上草枯叶黄。
远处,一座座大石山高耸入云。
可就是望不见外面的世界。
巴木玉布木的家里有6亩旱地,地里的石头比土还多,只种得活玉米、荞麦、土豆。
遇上老天爷赏饭吃,一年的收成勉强够一家人填饱肚子。
要是遇上干旱,播下去的种子不见长出一粒粮食,一家人的温饱就成了问题。
就在这样靠天吃饭的生活中,2007年,才18岁的她在家里生下了大女儿。
作为80后,她不知道,在大山之外,许多的城市同龄人,大多被父母捧在手心,过着衣食无忧的快乐生活。
甚至,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恐婚的。
别说18岁生孩子,就是28岁,他们也觉得为时过早。
而18岁,正值青春盛年,是许多人走进大学、学知识的青葱年华。
哪个有钱人家,甚至哪个知识分子家庭,舍得让自己的女儿18岁生孩子。
但在大凉山,这只是寻常事。
(巴木玉布木的家乡,越西县瓦岩乡桃园村)
就因为出生在这里,就因为那一道道沟壑、一座座大山。
她自出生起,就被大山阻隔在人生的起跑线之外。
当时,他们出门的交通工具还是马车,医疗条件也十分落后。
就连我们认为的,女人生孩子这样天大的事,当地的女人也都是在家里生产。
婆婆或者接生婆就是她们的接生人。
穷,闭塞,他们的生活落后于山外起码30年。
巴木玉布木生孩子,就是婆婆在家里接生的。
女儿出生后,她能省则省,好不容易,从一家人的牙缝里省下来一点零钱。
而这点钱,可以到镇上去买几斤大米。
在大山里,大米被视作金贵的东西。
可以与玉米面混在一起,给女儿当营养餐。
对她来说,这是她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
女儿的许多衣物,都是她拣别人家丢弃的旧衣物,回来洗一洗,又当好衣服穿。
自从有了女儿,夜里,她时常会做噩梦。
总梦到孩子被冻醒,有时候还梦到土坯房塌了。
作为年轻的母亲,她一直生活的没有安全感。
但大环境就是如此,她就这样按部就班地,重复着上一辈已经走过的路。
每逢雨季,土坯房外下大雨,房子里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
雨水会落在床上,将这个原本四壁空旷的家,衬托得更加狼藉。
村子里不通电,下雨的晚上,一家人常常摸着黑,找来桶,放在漏雨的地方接雨水。
怕雨水滴答到孩子身上,更怕寒意惊扰到孩子,整个晚上,巴木玉布木都会抱着熟睡的孩子到天亮。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屋顶的瓦片不知被翻弄过多少次,雨中的不眠之夜不知捱过多少回。
巴木玉布木总会想,这样的苦日子,什么时候才到头?
2009年,二女儿出生了。
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让巴木玉布木感到了恐慌。
她害怕孩子们像自己一样,永远走不出这座大山,永远生活在土胚房里,永远过苦涩的穷日子。
(巴木玉布木的大女儿)
俗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巴木玉布木想了很久,最终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出门打工!
她没有犹豫不决,而是迅速找到见多识广的同村人,帮自己买好车票。
她把大女儿留给不便出门的丈夫,带着仅有3个月大的二女儿,第一次走出大凉山,亲身接触到外面的世界。
3个月,孩子不到100天。
许多女人还在家里坐月子,而她已去了南昌,在一家砖厂搬砖。
一切都是陌生的,但也是新奇的。
砖厂里的打工者,来自四面八方,交流都用普通话。
为此,除了搬砖,巴木玉布木努力练习说普通话。
对于大字不识一个的她来说,此举难于上青天。
但要想融入新环境,她必须走过这一遭。
在南昌,她见到了奶粉、尿不湿,更见到五彩斑斓的新世界。
城市里的霓虹灯闪烁着,即使黑夜,她都感受不到像在大凉山时,那样无边的黑暗和恐惧。
原来,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
将来,自己的孩子也应该生活在这种精彩里吧。
这个愿望,成为巴木玉布木改变生活的动力。
每天搬上千块砖头,每个月领五六百块钱。
巴木玉布木说:
这比在家里种地要强。
白天,巴木玉布木背着女儿搬砖;
女儿睡着了,她就将毛毯铺在收拾好的地面上,将女儿轻放上去。
一边干活一边看着女儿,日子很辛苦,但她全身都蓄满希望。
(巴木玉布木)
唯一让她头疼的,是二女儿经常生病。
在老家的话,她会带孩子去镇上的医院。
但身在异乡的巴木玉布木,说不了几句普通话,也听不懂几句,更不认识字。
她自己找了许久,也没在附近找到医院。
为了给孩子看病,巴木玉布木决定先回老家。
2010年1月30日一大早,她就把别人丢弃的被子、毛毯、衣服都背在了身上。
她拎着破洞的背包,带着孩子,匆忙地赶到南昌火车站。
就是因为这次赶路,才让周科有机会在南昌火车站,拍下了那张后来走红的照片。
不过,对于匆忙赶路的巴木玉布木来说,什么都不重要,她只想快点回家。
她带着女儿,从南昌乘坐两天一夜的火车,才到了成都。
在成都只花了15块钱,在一家小旅馆凑合休息了一晚。
第二天又搭乘14个小时的火车,才回到越西县。
而下火车后,她还要从县城再搭一次车,才能回到大凉山的家里。
回到家时,已是当天的深夜。
此次回家,她就背着那些行李,穿越了3天3夜。
第二天一大早,巴木玉布木和丈夫一起,先把孩子送到了镇医院。
可医生却说:
没用的,不要再说了。
不满一岁的二女儿,跟着妈妈外出颠簸几个月;却因为生病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在回来后的第一天,夭折了。
自那之后,巴木玉布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再出去打工,她沉浸在悲痛和自责之中。
她常常懊悔:
为什么没有好好照顾女儿,为什么自己那么笨?
如果当初,自己没有固执地带女儿出去,她就不会没了……
一直陪伴着女儿的那张毛毯,她保存了下来。
那是自己生大女儿时买的,一直用到二女儿出生。
在南昌搬砖时,女儿困了,就睡在这张毯子上。
天气凉了,就用它盖在女儿身上。
这成了她寄托哀思的唯一物件。
(巴木玉布木肩上的毛毯,是她对二女儿唯一的思念)
2011年,巴木玉布木生下第三个孩子,这让消沉许久的她又看到新的希望,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可命运,又给了她重重一击。
孩子在生下后的第10天,就永远地离开了她。
到底是什么原因,老天为什么这么残忍?
接二连三的打击,像一记记重锤,把巴木玉布木折磨得痛不欲生。
她一度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在鼓励她,陪伴着她,都在把她往有光亮的地方拉。
她才慢慢地振作起来。
她说:
不管家庭有多困难,或者发生什么,都要坚强起来,往前走。
是啊,人活着,不管日子多难,都要往前继续。
唯有坚强,才能重生。
两个孩子没了,还有大女儿,还有爱她的家人。
大女儿渐渐长大,她要为女儿撑起一片天。
亲人们都围着她转,她不能辜负这份关爱。
至于悲伤的过往,巴木玉布木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她和丈夫巫其石且反复思量未来,探讨着如何能把日子过好。
她对丈夫说:
不能一直住在这破旧的土坯房里,更不能让女儿一辈子看不到希望。
他们认为,自己吃了没文化的苦,千万不能让孩子再重蹈覆辙。
最终,他们决定,再次外出打工。
此时,村里传来一个消息,国家要“精准扶贫”!
什么叫“精准扶贫”,村民们不懂,许多人跑去问村长。
村长告诉他们,已经有很多村民被纳入精准扶贫户的名单。
现在,村里已经开始种植桃树,还有人在桃园旁搭建起烟叶大棚,一亩烟地一年也可以挣好几千块钱。
听着扶贫的好处,夫妻俩立马想到自己家的6亩空地。
能挣那么多钱,他们不免有些心动。
(巴木玉布木和丈夫巫其石且,正在学习烟叶种植知识)
如果不用背井离乡,远离亲人,在自己家里就能挣钱。
那谁又愿意四处漂泊,寄人篱下,出去挣那辛苦钱。
夫妻俩重新研究后决定,先留下来,将家里的地全部改为种植烟叶。
初期创业很艰难,两人虽然生活在大山里,种地对他们来说,也如同家常便饭。
可是过去,他们种的都是玉米、土豆、荞麦,从未种过这之外的农作物。
由于是第一次种烟叶,夫妻俩小心翼翼,又是认真听课,又是虚心请教。
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把烟叶种废了。
他们满怀希望,开始了第一年种植烟叶的生活。
但因为经验不足,第一年的收益只有五六千块钱。
虽然,收益并没有想象中的丰厚,却让他们看到前所未有的希望。
夫妻俩继续种植烟叶。
2014年,扶贫干部上门摸底,实行一对一扶贫。
在深入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后,为夫妻俩送上一张扶贫帮扶卡。
从那时候起,巴木玉布木一家被列为扶贫对象,扶贫干部隔三差五地就到他们家帮忙。
不仅将育苗亲自送到他们手中,还帮他们请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帮扶和指导。
通过村干部的帮忙和专业人员的指导,夫妻俩种植烟叶的技术提高不少。
烟叶的产量在不断地增加,收入也越来越可观。
而夫妻俩并不满足于家里的几亩地,只要一有空,他们就去半山腰开荒拓地。
开采出来的荒地,因为是山地,只要一下大雨,地里就会堆积着许多从山上冲刷下来的石头。
为了能种出更好的种植烟叶,夫妻俩种植前,都需要将地里的石头,一块一块地捡到背篓里,再背到其他的地方倒掉。
(夫妻俩正在地里捡石头)
这也成了他们每次种植前的重要工作,但只要一下雨,他们还要重复这样的劳作。
此外,村里还开展了关于种植烟叶的课程,巴木玉布木夫妻只要一有时间都会去听课。
凭着这份坚韧和勤劳,他们的种植面积从以前的6亩扩展到15亩,年收入也从最开始的几千元到后来几万元。
而巴木玉布木已从当初失去孩子的痛苦中走出来,再次成为一名母亲。
2014年后,巴木玉布木又先后顺产3个活泼可爱的孩子。
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公路的修通,妇女在家生产,由婆婆接生的老传统早已改变。
巴木玉布木的三个孩子都是在县城医院出生的,而且医药费全免。
看着孩子们的笑,巴木玉布木有一种重获新生的喜悦。
只是,心底的伤痛偶尔还是会隐隐作痛。
可这并不影响她努力地改善生活。
只有不断地努力,孩子们才能摆脱不幸的命运,才能拥有更好的生活。
2018年,巴木玉布木的家里,获得国家扶贫建房补贴40000元。
她又拿出自己攒下的钱,和自筹的钱一共70000元,盖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新房子。
巴木玉布木的愿望实现了。
她说:
雨漏不进来,寒风吹不进来的房子,是自己小时候做梦都想的事!
这一刻,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为了更好的生活,巴木玉布木没有停止奋斗的脚步。
因为烟叶属于季节性种植作物,在忙完种植和售卖之后,巴木玉布木就和丈夫一起去外地打工。
(夫妻俩正在鱼排上休息)
他们在福建沿海的霞浦县,给当地的海产养殖大户进行海产养殖。
来到这里工作后,他们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慢慢熟悉海产养殖的流程。
经过三个月的适应期,夫妻俩不仅能熟练地进行海产养殖。
还适应了福建的饮食习惯,俨然成了当地的“原住居民”。
他们每天5点多就起床备料,6点半左右就要到达目的地,开启一天的工作。
夫妻俩熟练地将一笼笼海参提起打开,然后将鱼料投进笼子里,再盖上盖子放到水中。
喂完1400余笼海参,往往已经到了中午。
虽然辛苦,却可以带来可观的收入。
每个人一个月可以拿到5000-6000的工资,两个人合下来就是每月一万元的收入。
这份收入,足以解决巴木玉布木一家的经济问题。
此后,他们每年都会来到这里打几个月的短工。
等到将活干完之后,他们又会回到家乡去种烟叶。
(巴木玉布木一家)
在这里,巴木玉布木有家人,还有同乡的相伴,她不再觉得无助彷徨。
即便再忙,他们每天都会给家里的父母和孩子打电话,报平安。
巴木玉布木说:
“现在成功脱贫了,但仍然要努力工作,让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好。”
如今,巴木玉布木一家的年收入已经达到10万元。
大女儿巫其拉布木已经上了初中,最小的女儿也上了幼儿园,孩子们上学的路只需要十几分钟。
而不认识汉字的她,已经能说出一口比较流利的普通话。
有人问巴木玉布木,现在的愿望是什么?
她笑着回答:
一家人活得开开心心,平平安安。
巴木玉布木是我们千万万万普通人中的一员,她与命运抗衡的故事让人动容。
作为一位母亲,更是让人心疼。
即便在经历种种的人生磨难之后,她依旧笑得灿烂,活得坚强,眼中透射出炯炯有神的光。
罗兰曾说:
“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
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
巴木玉布木正因为有了这两盏灯光,才走出黑暗,走出大凉山,成为一名勇敢为生活奋斗的母亲。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这两盏灯,在面对人生的坎坷时,能心怀希望,勇敢地走下去!
这位在命运的泥淖里挣扎、折腾,最终过上好日子的“春运母亲”,以后的日子,一定越过越红火。
我们拭目以待。
记者周科已经跟巴木玉布木约好,将一辈子都跟拍她。
(记者周科和巴木玉布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