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本报讯(记者王斌)昔日物业管理混乱、邻里矛盾较多的社区,如今不仅成功完成了“逆袭”,还实现了“家家门前有条河,户户推窗见水景”的美丽蝶变。这一切,都源于海淀区曙光街道上河村实施的“社区治理合伙人机制”。这一新机制点亮了社区治理方向,逐渐形成贴近实际、富有效率、具有人情味的基层治理方式的一个缩影。
鲁园上河村社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与长春桥交会处,现有居民836户,社区党总支部下辖3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30名、在职报到党员58名。“由于前些年小区管理混乱,接连发生物业‘罢工’、三年四换物业、公共设施瘫痪、电梯设备停运等事件,物业和业委会互相推诿,小区业主意见纷纷,各方之间互信缺失。”上河村社区书记付丽霞介绍。
为有效破解社区治理动力缺乏、主体缺位、互信缺失等矛盾,海淀区曙光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和问题导向,率先在上河村社区探索开展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治理合伙人机制”——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心骨”、居委会为“组织者”、业主为“当家人”、物业公司为“大管家”、政府职能部门为“后援团”、辖区单位为“共建者”,构建了六方合伙人责任主体共商共建共治的工作格局,围绕居民需求、社区资源、服务项目主线,开始了彻底、全面、深入的社区治理工作。
社区中心广场内的主干道是一条石板路,作为6个楼的业主每天出行的必经之路,过去,别说轮椅、儿童车难以行进在这条路上,就是行人走起来都磕磕绊绊。去年,社区党委针对道路改造问题组织了六方会谈,重新返修了道路。现在,广场内路面平整、外观美丽,总能看见居民三三两两地在这儿遛弯。“路修完以后,大伙确实感觉特别暖心,业主非常满意。都说‘合伙人’机制好,好在哪儿?好就好在接到业主反映后,社区马上就能及时解决,这才是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居民王先生说。
除此之外,小区围栏更换、健全消防设施、下水道翻修等困扰社区生活的老大难问题也得到了彻底解决。社区在南北门和居民楼单元等67个点位设置了“合伙人”公示栏,居民有任何问题和需求,都可以最快速直接地联系到相关负责人。不仅如此,对于物业公司和小区业委会的财务运营状况,“大管家”和“当家人”还以月为单位在67个点位进行公示,让业主清晰了解小区物业运营情况,从而增加信任,避免了之前由于信息不对等造成误会或冲突的情况。
付丽霞介绍:“以前一遇到问题,心里就恐慌,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些事情解决不了,就会变成历史遗留问题。‘社区治理合伙人’机制运行以来,党建引领各方承担自己的责任,同时延伸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解决了社区以前处理不了的问题和难题。”
社区党组织作为“主心骨”、居委会作为“组织者”,提议解决了居民反映的各种大事小情。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发挥“后援团”作用,让更多工作顺利开展。“社区内有棵古树,在关于古树保护问题上,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海淀区园林绿化局等政府职能部门给予了专业的指导,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还协调颐和园古树养护专家过来讲课。”付丽霞说,有了各类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社区工作做起来更有底气。
可以说,海淀区通过健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机制,进一步激发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刘琰(EN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