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郑州7月27日电 题:河南援非医疗50年:“中国白求恩”梅庚年遗志代代传续
中新网记者 韩章云
50年过去了,被誉为"中国白求恩"的河南援非牺牲医生梅庚年的遗志依旧代代传续。7月26日,2023年河南省归国援外医疗队总结表彰会在郑州举行,中国援埃塞俄比亚第23批医疗队、中国援赞比亚第23批医疗队以及中国援厄立特里亚第15批医疗队,这三支由河南组建的医疗队获得表彰。
(资料图片)
7月26日,2023年河南省归国援外医疗队总结表彰会举行。韩章云摄
1973年,河南首次承接援非医疗工作,向埃塞俄比亚派遣第一支援外医疗队,梅庚年任队长。1975年,梅庚年牺牲在援非工作岗位上,他被誉为"中国白求恩",埃塞俄比亚一户居民两代人坚持48年为其守墓。
50年过去了,一批又一批来自河南的医务工作者相继奔赴非洲大陆,在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厄立特里亚国接棒梅庚年烈士未能完成的援非医疗工作,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受援国民众服务。
救死扶伤,人道大爱
2022年2月至3月,中国援埃塞俄比亚、赞比亚第23批医疗队和中国援厄立特里亚第15批医疗队共62名队员出征,开启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任务。一年时间里,中国医疗队在有限的条件下,为受援国开展了多项重大手术,竭尽全力挽救患者生命。
在埃塞俄比亚,为挽救一名高空坠落严重受伤的9个月大女婴的生命,中国医疗队连续克服手术用血缺乏、婴儿麻醉困难、手术器械不足等困难,连续7小时手术助患儿转危为安。在赞比亚,中国医疗队帮助一位四胞胎产妇顺利分娩,四胞胎也因此有了温暖的中国名字“中中”“赞赞”“友友”“好好”。在厄立特里亚,中国医疗队会同当地医生成功为5名患者完成脊柱外科手术,填补该国此类临床手术的空白。
克服困难,风雨兼程
在非洲的工作和生活是艰苦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每一支中国援非医疗队的真实写照。
“我们自己动手修电路、修房顶、修下水管道、修医疗器械……”中国援赞比亚第23批医疗队队长闫宏宪回忆,医疗队队员似乎个个是“能人”,在有限的条件下总能“绝处逢生”。
“援非工作的困难之巨是我来之前未预料到的,但也因此收获很多,我们收获了援助国民众的尊重。”回国3个月后,再次回忆一年的援非经历,中国援厄立特里亚第15批医疗队队长简立国如是说。
祖国作为坚强的后盾带给医疗队的踏实感、安全感,让中国援埃塞俄比亚第23批医疗队队长张志韧记忆深刻。“生活困难并不是最大的困难,最难的是缺医疗器械、缺物资。”他称,最终来自祖国的援助解了医疗队的燃眉之急,也让队员们能安心、全心投入到医疗援助工作中。
7月26日,河南省归国援外医疗队总结表彰会举行。韩章云摄
50年初心不变,接力传承遗志
2022年清明节,中国援埃塞俄比亚第23批医疗队委托中方企业在埃塞俄比亚季马为梅庚年烈士扫墓,医疗队也在驻地举行纪念梅庚年烈士活动。缅怀梅庚年烈士,已成为一批又一批中国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的传统。
“梅庚年烈士是援外医疗队的一座精神丰碑。”张志韧表示,在梅庚年烈士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土地上,医疗队继承烈士遗志,发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圆满完成援外医疗任务。
据河南省卫健委数据,自1973年以来,河南先后向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厄立特里亚和科威特派遣了67批医疗队、1364名队员。共诊治受援国民众725多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5.5万余次,培养当地医务人员8900余名,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900多项。
如今,河南正积极推进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项目建设。(完)
责任编辑:刘琰(EN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