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兴安盟7月30日电 题:内蒙古田埂上的农艺师:30年,脚沾泥土的幸福


(相关资料图)

作者 张玮 曾令刚

盛夏时节也正是农忙季,这几天的吕秀兰每天奔走在田埂间,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而这样的工作和生活,她已经坚持了30年。

图为吕秀兰(左一)帮助农户解决玉米病虫害问题。曾令刚 摄

今年52岁的吕秀兰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农牧技术推广中心的副主任,1993年农学专业毕业后,她进入突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从一名农技推广员,逐渐成长为高级农艺师,吕秀兰在田埂间收获了脚沾泥土的幸福。

回忆过去,她说,以前的条件比较艰苦,推广农技方式和手段也十分落后,信息不够灵通,推广工作只能靠面对面交流,而她下乡主要靠一辆自行车。

“那时还没有通水泥路,路自然也没那么好走,遇到下雨天,路面坑坑洼洼的,只能骑一段推一段。”吕秀兰告诉记者,下乡早出晚归是习以为常的事,有时去的地方比较偏远,晚上不能回家,就随便找个地方休息一晚,第二天继续出发。

就这样,吕秀兰走遍了突泉县的每一块田地,她的身影贯穿作物的生长周期,连接着农民和生产。

图为吕秀兰(右一)帮助种植户解决药害。曾令刚 摄

前不久,柳河村农民李桂霞家的200亩高粱出现了大面积药害,她立即通过微信向吕秀兰求助。按照吕秀兰提供的救治方案,仅用5天时间,200亩高粱出现了转机。

看着被救治过来的高粱,李桂霞别提多高兴了。“无论何时何地,吕老师总是耐心热情地为我们讲解科技知识,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只要打个电话,她都会‘诊脉开方’。”

吕秀兰的手机是当地的“24小时科技热线”,她的手机里有500多个农民的联系方式,清楚地备注了种植项目、村名、姓名。

她自己还加入了设施蔬菜、大蒜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技推广员等微信群进行学习,然后将新鲜农技知识通联给全县及县外10000多种植户。

吕秀兰为种植户们建了多个微信群,通过发送照片、视频等资料及时回答农户提出的问题,农户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种植难题。

吕秀兰告诉记者,每年有5个多月的时间她都在全县各个乡镇奔走。

图为吕秀兰(左一)和同事测试土壤墒情。曾令刚 摄

“平时在办公室很难见到吕秀兰的身影,她不是在示范基地,就是在农户家中。”在同事眼中,这就是吕秀兰的生活常态。

吕秀兰有一本工作手册,一串串数字记录着她行走于田间地头的脚步:每年下村指导100天以上,为群众解疑释惑1000余次,每年亲自集中授课30次,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

30年来,吕秀兰致力于做好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工作,她先后参与了多项农业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同时参与多个农业项目的制定与实施,大力推广高产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设施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农药负增长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使突泉县良种良法的应用覆盖率达95%以上,促进农业增产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

“2007年推广玉米精量播种,当时农民还不认可,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农户对精量播种机有了认可,这种全机械化的播种方式,既节省种子,又节省人力物力。”回想起推广精量播种机之初,吕秀兰印象深刻,“推广成功特别有成就感。”

图为农户上门向吕秀兰寻求帮助。曾令刚 摄

2022年,突泉县建立农作物高产、优质、绿色新品种“看禾选种”平台两个,每个平台面积200亩左右。吕秀兰带领团队成员从选种、育种、施肥、收割、测产,一直紧跟着,为广大农民遴选推介优质高产品种。

2022年,突泉县“看禾选种”平台展示了30个玉米新品种;2023年展示了32个玉米新品种。

图为吕秀兰走村入户宣传“看禾选种”平台。曾令刚 摄

“2021年,我们种的是普通常规品种,亩产在1500斤左右,2022年用‘看禾选种’平台的品种,产量达到1800多斤,每亩地增产近300斤。”突泉县保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方本正从中获益良多。

吕秀兰说:“30年,我见证了家乡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但是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问题,所以我的工作永远在路上。”(完)

责任编辑:刘琰(EN004)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