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持续“紧盯”券商研究业务。日前,因研报业务质量控制和合规审查的制度规定不完善等问题,国泰君安遭上海证监局出具警示函,研究所负责人黄燕铭及分析师覃汉亦遭“点名”。
此前,针对券商研究业务违规问题,各地证监局密集开出多份罚单。据上海证券报统计,自5月以来,券商研报罚单总数已超过30张,涉及17家券商、30名研究所员工,其中不乏券商研究所负责人、明星分析师。
(相关资料图)
业内人士表示,提升券商研报合规性、规范内容管理是未来券商研究业务的发展重点。券商研报监管趋严可以督促各家机构夯实专业基础,坚守合规经营底线。
17家券商、30名员工被点名
日前,上海证监局针对国泰君安开出3张罚单,其研究所负责人及相关分析师亦被出具警示函。
上海证监局称,国泰君安存在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质量控制和合规审查的制度规定不完善,未建立有效的证券研究报告市场影响评估机制,未对某证券研究报告相关敏感信息可能对市场产生的影响进行审慎评估。
此前,针对券商研究业务,监管部门已密集开出多张罚单。
6月6日,上海证监局一日内密集开出5张罚单,对5名券商分析师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同日,重庆证监局公布了3张研究业务罚单,西南证券及2名研究人员被出具警示函。
6月8日,深圳证监局集中发布5份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2家券商及6名分析师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等措施。
6月16日,辽宁证监局与北京证监局合计公布4张罚单,中天证券及2名分析师、信达证券1名分析师均被出具警示函或采取监管谈话措施。
据上海证券报统计,自5月以来,针对券商研报的罚单总数已超过30张,涉及17家券商、30名分析师,其中不乏券商研究所负责人、明星分析师。
剑指研究业务多项违规
记者梳理多份罚单内容发现,无证上岗、研报制作审慎性不足、内控机制不完善等是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
因无证上岗问题,山西证券、太平洋证券等均遭监管点名。6月2日,山西证监局表示,经查,2022年7月,潘海涛、范鑫在山西证券研究所任职期间,存在尚未在中证协注册登记为证券分析师,但是已在参与制作的证券研究报告上署名的情形。5月26日,云南证监局称,太平洋证券存在5人未取得分析师资格,但以分析师名义对外发布研究报告的现象。
研报制作审慎性不足方面,券商普遍存在研报内容表述不严谨、未注明信息来源、观点论证不充分等问题。例如,6月8日,深圳证监局对东亚前海证券采取监管谈话措施。深圳证监局称,东亚前海证券存在个别研报存在内容表述不严谨、未注明信息来源、信息引用有误、底稿不完整等情形。
内控机制不完善也是监管关注的重点方向。例如,6月6日,西南证券被出具警示函。重庆证监局称,其内部控制及流程管理不健全,存在研究对象移出覆盖池未履行内部审核程序、个别调研活动审批时间滞后、质控合规对投研系统平台“提示”项目下的异常情况无处理记录等情形。
5月25日,首创证券被出具警示函。北京证监局表示,其研究报告业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对第三方刊载或转发公司研究报告管理不到位,存在被媒体长期未经授权转载研究报告而未及时维权的情况。
券商研报“严监管”态势持续
针对研报乱象,中证协曾于2020年5月修订了《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执业规范》及《证券分析师执业行为准则》,对研究报告质量控制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规范证券分析师的行为。
今年5月,监管部门向券商送达了《关于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双随机”现场检查情况的通报》,覆盖45家券商和300篇研报。从检查情况看,部分公司存在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执行不到位,外部专家邀请、身份核实等机制不完整、研报制作审慎性不足等问题。
针对检查发现的多项问题,监管部门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加强研报信息来源和留痕管理,打牢高质量研报坚实基础;二是要强化研报制作、审核、发布全流程内部控制,着力提升专业质量和合规水平;三是要规范公开发表言论和客户服务活动管控,强化舆情风险管理;四是要完善人员绩效考核和内部问责制度,促进行业发展行稳致远。
分析人士认为,近年来,证券研究报告监管日趋常态化,监管趋严可以督促各家机构夯实专业基础,坚守合规经营底线,放弃侥幸心理,写出精品报告,让研究创造价值。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