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老师,你知道吗?我的孩子能不能考上理想的学校,决定我们一家的命运,孩子要是考不上好学校,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是来自一位高三孩子的妈妈留言。虽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如此认为,但我们可以由此窥探到,高考对一些家庭的重要程度。中高考是孩子人生重要的挑战,也是家庭中的大事,但过于重视一样东西,也会在无形中增加焦虑。不仅孩子自身的压力大,家长的焦虑也像是绑在孩子脚上的沙袋,焦虑越大沙袋就越重。家长焦虑过重可能就会导致孩子的动力不足,失去支撑自己完成考试的力量。那么,家长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更专注、更勇往直前地迎接中高考呢?01修正对中高考的认知生活中,家长总会根据孩子“成绩”去联想:孩子大学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工作后的薪水是多少,未来的生活质量好不好。这么一“想”,就认为中高考太重要了,“它可以决定孩子的人生”。但其实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高考。对孩子漫长的一生而言,这寥寥数天的考试,是孩子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挑战,但却不是唯一的一次。不管孩子的考得如何,TA的人生都会继续,挑战也在继续。要知道,没有任何一场考试可以决定孩子的命运。我们总是期盼孩子成功,却也要学会接受孩子的失败,更要让孩子具备在经历失败后永不放弃、继续前行的力量。要明白,任何一个人的成功,不是某一次成功决定的,也不是某一次失败可以毁掉的,它是一个持续努力的结果。02帮助孩子调整焦虑值有研究发现,孩子的焦虑程度和考试结果之间呈现的是一个“倒U字型”的关系,说明当一个人的焦虑值在中等位置时,考试效果最好。如果焦虑不够,可能会导致孩子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备考;如果焦虑过度,往往又会造成额外的压力,导致孩子分心。在这段时间,我们可以察觉孩子的焦虑状态,帮助孩子调整焦虑值,调整到适中的位置。一般孩子的焦虑状态有3种形式:①心浮气躁型这类孩子往往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但总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会觉得压力很大,很烦躁。这时,我们不应盲目地指责孩子不用心、不专心、不努力,而应想到孩子可能是压力过大,需要适当减压。②杞人忧天型这类孩子对中高考充满了恐惧。还没开始考试,就会预想一些可能会发生,但实际上不会发生的事。这时,我们需要提前介入,帮助孩子调整焦虑状态,可以求助心理老师、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士。③手忙脚乱型这类孩子,压力大是因为觉得要学的东西太多,时间又不够。所以我们不要直接干预孩子的行为,要作为陪伴者引导孩子去做出行动。尤其当我们看到成绩时,不要过度关注孩子的分数和排名,而应该关注试卷上错的题是哪些,引导孩子去思考写错的原因是什么,寻找补救的方法,让孩子学着解决问题。帮助孩子总结这一年备考的成功经验,能很好地建设孩子对考试的自信。03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被称为“视觉悬崖”的实验。这个实验把会爬但不会走的小宝宝放在设有透明玻璃面的悬崖边儿上,想测试当小宝宝继续往前爬的时候,他会怎么选择。实验发现,大多数小宝宝爬在悬崖边上时,会东张西望,犹豫不决,然后掉头往回爬。然而在前几年,一家韩国电视台做了两次类似的实验,这两次宝宝的妈妈都参与了实验,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宝宝的妈妈坐在悬崖的对面,一次保持面无表情,一次满怀笑容且亲切地唤着宝宝的名字,甚至拿起了玩具逗引宝宝。当宝宝们看到妈妈面无表情的时候,他们都掉头往回爬,但当宝宝们看到妈妈满怀笑容地望着自己时,他们却能勇敢地爬过悬崖,扑向妈妈的怀抱。因此,当一个孩子面临人生重要挑战的时候,能够给予孩子勇气的,就是家长和孩子之间良好的关系。家里的人各司其职、其乐融融时,不仅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和满足感,还能让孩子有足够的能量去应对“困难”的考试。04关注并抚慰孩子的情绪有运动学专家研究发现,在竞技比赛里,一个人的心态对比赛具有重要的影响。比赛是否顺利心态占80%、实力占20%,并且越是顶尖的比赛,心态发挥的作用可能越大。而中高考和体育比赛相类似,也具有竞技性,它也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动作,且一旦形成无法修改。因此,孩子的心态、情绪对考试的状态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有一个高考研究专家,研究了20多年的多个高考状元,总结出了影响高考结果的三要素。
排第一的是考场当时的心态,排第二的是考前备考的心态,排第三的才是孩子平常的实力。由此可见,心态极其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开辟河道,让孩子的负面情绪能够流淌出去。比如:①引导孩子用书写表达的方式,把内心的焦虑和恐惧表达出来;②鼓励孩子找自己信任的成年人或同学聊天,把负面情绪倾诉出去;③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感受,承认孩子的困境,说出他们的失望,让孩子感觉自己被理解。网上有句这样的话:想和孩子“搞好”关系,就不要做“天花板”,要学会做“地板”。“天花板”是认为自己讲的都对,和孩子吵架总是能赢,否认孩子的决定。“地板”是永远支持孩子,永远信赖孩子,并懂得在适当的时候示弱和幽默。要让孩子感觉到,无论怎么样,我们是永远支持TA的。并常常对孩子来表示信赖,比如说“爸爸妈妈相信你”“没关系,你已经做到了最好”。这样孩子才能看到希望,获得面对现实、困难、挑战未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