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证券报

去年四季度以来,经历了2022年权益市场震荡的基民,陆续迎来了一些基金的回本。但数据显示,回本线成了不少基金赎回的“导火索”,而一些亏损幅度较大的基金却被不断加仓,市场对基金业绩的奖惩机制在此失灵。业内人士认为,基金申赎怪相背后所折射出的,是基民长期投资理念及渠道投顾角色的双缺失

“我买基没有败绩,因为我从不清仓手中浮亏的基金。”张先生(化名)是一位自学买基金的投资者,持仓中的一些基金多年未曾解套,总持基数量超过20只。去年四季度以来,他在一只长时间浮亏的基金回本小赚之后,选择了果断卖出,并补仓了一只累计浮亏幅度15%的产品,他把这叫“取长补短”。戏剧性的是,他卖出的那只基金,随后在人工智能的风口下大幅上涨,而补仓的那只基金没有任何起色。


(资料图)

类似张先生的情况并不少见。去年四季度以来,经历了2022年权益市场震荡的基民,陆续迎来了一些基金的回本。但数据显示,回本线成了不少基金赎回的“导火索”,而一些亏损幅度较大的基金却被不断加仓,市场对基金业绩的奖惩机制在此失灵。业内人士认为,基金申赎怪相背后所折射出的,是基民长期投资理念及渠道投顾角色的双缺失。

一些投资者在回本后先落袋为安

“去年四季度以来,我管理的产品业绩回升,如果投资人从去年持有至今,应该回本了,但最近反而遭遇净赎回,导致我必须卖出一些股票来腾挪现金应对。”沪上某基金经理对上海证券报记者无奈地说,以前他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如果赎回资金动静小就罢了,若动静较大,对基金经理的投资操作和积极性来说都是一种伤害。

据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预估,今年1月,基金申赎比大多处于1以下,呈现出一定的基金赎回压力,表明一些投资者在回本后先求落袋为安。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发现,在权益类基金(偏股型基金和普通股票型基金)中,去年回报为正的基金,64.36%的基金在去年四季度经历了0%至20%的净赎回,仅14.04%的基金获得了0%至20%的净申购。

若再观察去年下半年区间回报为正的基金,也有近六成经历了0%至20%的净赎回,占比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全年回报为负的权益类基金中,过半产品遭遇0%至20%的赎回,但获得0%至20%净申购的基金占比近三成,且总体业绩表现较差,显现出一些投资者越跌越买的行为特点。

申赎方向与基金业绩背离

回本基金被“落袋为安”,绩差基金却被补仓加购,基民申赎方向与基金业绩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背离,市场奖惩机制缘何失灵?

从基民角度来看,市场奖惩机制失灵的本质是一些基民长期投资价值观的缺失。“我们是不是很多时候赚了钱拿不住,而被套后就‘装死’,成了被动的长期投资者?”好买基金人士认为,在“处置效应”心理作怪下,已经亏损的投资者,总想着回本后再卖,因为人往往更厌恶损失。而正确的基金处置逻辑,应当是基于基金未来的长期表现,而非短期的浮盈或浮亏。

同时,一些基金销售机构不仅没有扮演好投顾角色,还变相鼓励基民频繁交易,成为基民不当投资行为的背后推手。

有资深基金研究人士认为,代销手续费是销售渠道的一个盈利途径。一般来说,基民交易越多,渠道就可以赚取更多的费用,更何况渠道的一线业务人员还有专门的销售考核指标,这也导致渠道的卖方立场和基民想赚钱的愿望之间,天然存在一定的利益错位。

“曾经有一家银行的客户经理给客户普及过国外的‘双十投资法则’:一是基金投资分成十份,二是赚到10%就可赎回买下一个基金。行情有好坏,基金类型也多,难道真可以这样一刀切?换个角度思考,这样买多只基金、频繁进行交易,是不是更方便了渠道赚取代销手续费呢?”该人士对记者说。

监管层频频出手求解行业难题

“回本卖”这类基金申赎怪相只是表面现象,背后折射的是基民长期投资理念及渠道投顾角色的双缺失。近些年,监管方面频频出手,试图解决上述行业难题,让基民真正分享基金的长期收益。

去年末,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制定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及销售机构投资者教育工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并向行业征求意见。《指引》提出,公募基金管理人和销售机构的投资者教育工作评估结果将作为监管评价、创新业务试点等工作的参考指标。这意味着,未来机构对投教工作或更为重视,助力基民投资理念走向成熟。

同时,格上富信产品经理张怀若认为,渠道天然有盈利的诉求,要解决一些销售乱象,还应按照基金法及《公募基金销售机构管理办法》等要求,继续强化对基金销售机构的监管。

去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着力提高投资者获得感。督促销售机构持续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切实改变“重首发、轻持营”的现象,严禁短期激励行为,加大对基金定投等长期投资行为的激励安排,将销售保有规模、投资者长期收益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其实,从2021年一季度开始,基金业协会就开始公布基金销售机构的基金保有规模,试图打破过往重基金销量、轻用户体验的传统做法。有业内人士建议,后续还可新增并公开反映基金销售机构基民收益率的指标,进一步约束销售机构的行为,将渠道与基民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捆绑,推动其向投顾角色转变。

“公布基金销售机构基民收益率的指标是有难度的,如对于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基民,一刀切的收益率展示或存在引导偏差,且不同类型的基金若合并计算也存在合理性等问题。若要推出,还需仔细研讨。”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业务负责人刘亦千说。

与此同时,从推出之初就聚焦“买方立场”的基金投顾是另一种解决方案——解放基民双手,把投基这件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业内人士认为,试点3年多以来,基金投顾业务逐渐深入,虽仍处发展初期,但若能借此潜移默化地扭转投资者追涨杀跌的短期思维,或能从另一个角度解决行业难题。

刘亦千表示,从历史上看,国外基金投顾业务也历经了漫长的磨合期,其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许多国内投资者较为关注投顾的业绩,这显然存在理解误区。基金投顾应当为投资者赚到该赚的钱,而不是赚更多的钱,未来还需循序渐进地改变投资者的深层次观念,同时完善市场缺失的投顾角色,最终实现投资者与机构的双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