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说,因为“爸爸”的“隐身”,这个时代,成了“丧偶式”育儿时代。
然而,前几天的一则新闻,很好地反驳了这个定论。
事情发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一位郑姓下岗工人,在发现女儿有运动天赋后,以“驾车陪跑”的方式,支持女儿练习中长跑。
从初一到高一,历时近5年,风雨无阻。
这期间,女儿的奔跑速度在不断提升,他为了跟得上,三易“坐骑”,先是自行车,后是三轮车,再后来是摩托车。
这期间,每当女儿想要放弃时,他就搜集励志语录,劝慰、鼓励女儿。
不仅仅如此。因为心疼女儿冬季训练条件艰苦,他还淘来废旧器材,在自家院子里搭建了一座简易“健身房”。
而女儿,也没有辜负郑先生的心力。她连连获奖,最近还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得到了参加免费集训的机会。
采访中,郑先生说:“如果拿我7年的时间,换女儿考一个好大学,那肯定是值得的。”
这句再简单再朴素不过的话,是一个父亲的“宏愿”。让人动容。
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爸爸”对于孩子来说,既是供养者、引领者,也是生活的参与者,他付出的养育、沟通、支持、鼓励等等,是保障孩子茁壮成长的珍贵养分。